社交恐惧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社交恐惧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为止,主要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思维、性格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青壮年,不具有传染性,但可能与遗传有关系。
1、生物学因素:
(1)社交焦虑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并未明确,许多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可能的机制包括去甲肾上
(2)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HT系统敏感性升高、HPA 轴过度反应等。影像学研究提示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提示遗传因素也是可能的病因。
2、社会心理因素:
(1)早期经历:
(1)恐惧症被认为是儿童时的创伤性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患者对某些特定刺激(如与人对视)会产生深刻强烈的惊恐情感反应,继而被抑制下去,以后每当遇到和那些特殊体验有联系的相同刺激或情景,则因条件反射作用而产生恐惧和回避反应。
(2)有学者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
(3)还有人认为早期不良的性经历是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根本原因。如果个体在儿童期有过不良的性经历,青春期发育时产生怕羞心理,并对儿童期的经历产生自责,这种羞耻心理会导致对人恐惧。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甘恰群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二者并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早期不良性经历既非社交恐惧症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决定是否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是一种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模式。这里可能包括先天素质、社会舆论以及当事人对刺激事件的最初评价和再评价等。
(2)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
(1)社交恐惧症在青春期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的社交恐惧症往往首先表现为异性恐惧症,再由异性恐惧症发展泛化到对人的恐惧症,既怕异性,也怕同性。而异性恐惧症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成熟密切相关。
(2)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在异性面前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
(3)如果早期有不良经历,这时就会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性有关的事和人际关系的神经质反应,而后泛化到所有的方面,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3)个性特征: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点,如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性强等。也就是说,这些性格特征对形成社交恐惧症有影响。另外,先天的神经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同样影响着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发展。
(4)社会、家庭、文化因素:
(1)同样具有早期不良性经历,有的人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而有的人却没有。在我国,社交恐惧症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症之一,而在西方,这种病则比较少见。这说明,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文化因素有密切联系。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而性态度比早期不良性经历本身更具有影响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东方人的社交恐惧症发病率大大高于西方人。
(2)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文化习惯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更多的约束和禁忌。社会家庭对于早期不良性经历的舆论压力越大,不利影响也就越容易发生,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社交恐惧症如何克服?
社交恐惧症主要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满贯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还可采用抗焦虑、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缓解。
1.心理治疗:(1)系统脱敏疗法:主要是让患者缓慢的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刺激,同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焦虑的情绪,从而起到消除焦虑以及恐惧的目的。
(2)满贯疗法:和系统脱落疗法正好相反,治疗的一开始就让患者进入最使其恐惧的情境中,一般可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患者想象让其最恐惧的场面,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让患者因为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剧、呼吸困难、面色发白等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但是对于体质虚弱、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承受力弱的患者禁止使用。
(3)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2.药物:如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可用于缓解患者焦虑症状,当作用不持久,且长期使用可导致依赖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可用于缓解患者心悸的症状。
所以当出现社交恐惧症,要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和克服。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