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商业 >

“马克龙主义”能否推动欧洲战略自主-世界观热点

时间 2023-04-15 08:27:53 来源:青瞳视角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资料图片)

当地时间4月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荷兰期间发表讲话,谈及对“欧洲主权”的未来愿景,呼吁欧洲大陆“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欧洲必须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非规则的接受者,必须警惕欧洲大陆对其他大国过度依赖,进而使自身陷入不利境地而难以自主抉择。

马克龙的上述讲话,延续他此前访华期间及返程途中提出的相关主张,被称为系统倡导欧洲战略自主的“马克龙主义”。

4月5日至7日,马克龙圆满结束就任总统后的第三次中国行,中法双方签署多达51项经贸与投资合作协议,发表具有重大意义的联合声明。马克龙此访将后疫情时代欧洲回暖对华关系的政要系列访问推向高潮,他在华期间及此后持续发表的有关中欧关系、欧美关系的新观点、新主张,也即按美式习惯概括的“马克龙主义”,在西方引起巨大震动,激起舆论对欧洲如何处理对华、对美关系的再思考和再辩论。

从北京到荷兰的一路宣讲,充分体现了“马克龙主义”的核心要义,包括反对美国推动的与中国脱钩,排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聒噪的对华“去风险化”,反对因台湾问题而卷入中美冲突;强调中国并非俄乌冲突当事方,支持中国的劝和促谈主张,强调绝不依赖“美元的治外法权”,强调对美国的国防工业断奶,避免成为美国附庸或被美国带节奏;反对给别人当“教师爷”,坚定不移致力于欧洲战略自主,做多极世界的独立一极。

马克龙总体上话锋多指向美国,以少见的明确措辞,非常清晰而完整地体现了对美国霸权说“不”,对欧洲独立提出战略设计和自我定位。“马克龙主义”堪称新时期法国外交政策的系统表述,既体现了法国一以贯之的独立外交传统,也折射出马克龙政府在中欧关系经历几年波折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规划。

尽管“马克龙主义”不乏知音,如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11日公开响应“欧洲独立”的呼吁,甚至称“部分领导人确实与马克龙有相同的想法”,但是,目前“马克龙主义”在欧洲依然曲高和寡。法国极右翼领导人勒庞支持马克龙在涉华关系上与美国保持距离,但不认同“欧洲主权”。《金融时报》援引两名欧盟官员的话说,马克龙的言论损害欧美关系,使欧盟更难对北京形成统一立场。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认为,马克龙关于“欧洲成为美国附庸”的言论“令人遗憾”。

至于美国鹰派,对“马克龙主义”的不悦可想而知。共和党反华议员卢比奥质疑马克龙究竟代表法国还是欧盟做此表态,甚至讽刺法国连出兵非洲都要依赖美国提供运力。《纽约时报》主笔科恩抨击马克龙访华削弱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努力。《华尔街日报》社论更是赤裸裸地批评马克龙,认为欧洲能对抗俄罗斯,有赖于美国的能源和武器供应。

马克龙也清楚独立主张阻力颇大。他访华前致电美国总统拜登协调立场,甚至力邀“亲美翘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行,以图弥合欧盟分歧,并在中美之间走平衡木。“马克龙主义”即使在欧盟内部也很难成为主流声音,说服多数成员国认同更是难上加难。

从欧盟对华政策大形势看,德国联合政府显然被主导财政与外交的绿党严重掣肘,主张亲美亲日并削减对华依存度。欧盟机构双领袖中,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相对稳健持中,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亲美疏华色彩鲜明,以至二人打破惯例各自单独访华。波兰、捷克、立陶宛等“新欧洲”紧抱美国大腿而与“老欧洲”分庭抗礼,严重拉低欧盟友华基准线并羁绊欧盟战略自主、外交独立和防务自强。

从更长远宽阔的视域看,欧美分歧和争吵仍属西方内部矛盾。欧盟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警惕与防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一旦欧美解决经济利益之争,缓解政治和外交分歧,双方依然是一条船上的志同道合者,是意图左右世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尽管欧盟已基本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人口多达全球6%,经济总量约占全球四分之一,但欧洲特别是欧盟要成为真正的独立一极,尤其是形成新版中美欧“大三角”,依然可望而不可及。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