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的典故是什么?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孩子叫管宁。他1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加清贫。亲戚们看到这种情景,有的给他送来衣服,有的给他送来了粮食。管宁的心里特别感动,他对亲戚们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请你们把这些东西全都拿回去吧!”
从此,管宁离开了家。他一边给人家干活,一边到处寻找有学问的老师,学习知识和本领。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有学问的老师。
这位老师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华歆。初来乍到,华歆对他非常亲近,他俩就成了好朋友,学习的时候,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正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锣声。学生们都知道,这准又是哪个大官从这儿路过。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没有一个去看热闹的。只有华歆一个人坐不住了,“噌”的一下站起来,跑出去了。这个大官不光前面有鸣锣开道的,还有一个威风凛凛的仪仗队。他在仪仗队的簇拥下,坐着一顶八人抬的大轿子,慢慢悠悠地走着。华歆一动不动地看着,看得眼都直了。
直到大官走出好远,华歆才回到书房里。他根本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就放开嗓子嚷了起来:“哎呀,瞧瞧人家的排场,多么气派,多么威风呀!”
这时候,管宁什么话也不说,他找来一把小刀,把他和华歆坐的席子“哧啦”一下割成了两半。
华歆一看,纳闷地问:“哎,我说管宁,你这是干什么?”
管宁没好气地说:“你读书只是为了做官发财,没有一点为国为民的思想。你我志向不同,从今以后,咱们别坐在一张席子上了,你也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说完,管宁又专心读起书来。
管宁的身世如何?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避于辽。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乡,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管宁逝世,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论》。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