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8月28日,在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论坛——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第六届年会上,贵州理工学院院长潘良明表示,要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整与数字化转型,实现高等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理工学院院长潘良明
教育数字化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数字化技术也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引擎,极大驱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教育体制深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潘良明向参会嘉宾介绍了贵州理工学院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的路径——
目标导向,做好顶层设计新规划。根据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要求,制定了贵州理工学院“十四五”系列发展规划,分别从学校信息化、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明确了数字化建设目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育人为本,发展教育教学新业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整合阿里云等企业的行业技术、实际项目和平台资源,推进跨地域、跨领域、跨部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资源流动共享,加快实施全校性数字资源体系建设;
创新智慧教学评价,建立教育基本数据库,全面开展师生动态数据的监测、感知、采集和分析,推动大数据支撑的教育教学及其多元过程评价;
实施数字教师培养,推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各项教学活动,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加快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赋能学校办学治理,开展基于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推动的教育分析与决策,提高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实现教育办学体系与办学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先行,建设业务数据新底座。贵州理工学院建立了“数据底座”,梳理全校数据资产、开展数据融合建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推进全校数据高效治理,实现理工教育数据全面开放共享;形成了全方位、全流程的业务数据,为业务大数据分析挖掘提供可靠数据基础;支撑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智慧教学环境建立,实现教学全过程监测和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提升了全校教育大数据服务能力,支撑教育管理效率提高和教育科学决策提升,助力全国、全省的教育新基建建设。
双创驱动,构建专创融合新体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要求,贵州理工学院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创互补融合发展,推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特点,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提供核心课程支撑和基础理论指导,创新创业为专业教育提供实践能力支撑和产业应用驱动。
瞄准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贵州理工学院全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和产教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育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创业方面,通过以赛促创形成校院两级有机衔接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两者协同配合,共同在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水平。
人才赋能,打造能力提升新平台。贵州理工学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实施人才赋能,分别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成长能力。
依托“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建设集数据聚合分析与智能评价管理的一体化教师大数据平台,推进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教师大数据分析挖掘、智能化研修系统和智慧化协同助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实现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师评价与管理。
校企共同打造了“大数据人才赋能平台”,面向我校大数据与云计算领域集中“教学实践、实习实训与项目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教师实施智慧教学的现代环境和学生开展学习实践的创新场所,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在线实践环境,利用可视化分析与机器学习开发引擎,结合实时学习成果反馈,助推总结反思,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全校本科生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的基础应用能力。
潘良明说,贵州理工学院通过加快高等教育的数字化改造,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在教材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管理评价数字化和服务数字化全过程发力,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学校构建了多个智慧教室环境全面支撑教学改革,先后建成课程中心、智慧教室、精品在线课程、网络共享课程等教学平台与设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推进教学手段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着力促进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演进为翻转教学、分组互动教学、在线学习、与混合式教学等形式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了学校师生数字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